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凯发AG·(中国)集团|杨峻岭:时代精神: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支撑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5:24    次浏览

(杨峻岭: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时代精神是人类文明在不同时代的精神体现,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期完成铸魂育人的伟大使命与弘扬时代精神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离不开时代精神,铸魂育人也离不开时代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特征,阐明时代精神之于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铸魂育人”的重要思想,培育新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一时代精神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处于一定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应对时代挑战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体现民族精神气质、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特殊社会文明意识,是社会的主旋律、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引领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它必然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首先,时代精神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有机统一。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说:“所谓一个时代、世纪或时期的基础这个问题指的是某些虽说不是当下就很清楚,却对当下围绕着我们的东西的统一特征打上印记的东西。”[1]加达默尔所说的时代、世纪或时期的基础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时代精神有着明显的相通性、一致性,它们都是打着鲜明时代印记的精神存在。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曾指出:“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2]同样道理,不同国家、民族在不同时代都会产生体现自己民族精神面貌的精神意识,这不是说过往的时代精神本身有什么错误,而是时代变化了,新的时代提出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展现时代风貌、反映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破解时代难题,推进时代进步发展。时代精神的时代性属性,是同其历史性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明确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他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4]显然,在恩格斯看来,时代精神绝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社会进步的产物。社会的经济方式、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物质生产方式才是时代精神赖以产生的基础。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时代精神的血脉始终流淌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而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则在时代精神中得到彰显。一切民族精神都曾是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任何时代精神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而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脉。换言之,时代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总是以自己国家或民族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为根基,又以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当下为指归。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代精神的源头在于它的历史性,其活水、生命力则源于它的时代性。 其二,时代精神是人民性与进步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时代精神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在共同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体现了某一时代绝大多数人对共同时代主题的追求和愿望。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能够冠以时代精神之名的精神意识,一定是这个时代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并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精神存在。那些在某一历史时期代表某一民族或国家的少数或个别人的精神存在,是不能称为时代精神的。正如黑格尔所说,时代精神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特有的,主宰着人们的视野,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方向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5]时代精神的人民性是同其进步性有机统一为一体的。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社会文明意识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在那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唯有代表社会发展趋势,引领时代进步潮流,鼓舞人们斗志、昂扬人们精神,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先进阶级的思想意识,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精神品格、文明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标示,才是真正的时代精神;只有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完成了彻底的批判和“扬弃”,并给新时代带来历史新冲动的新原则、新思想、新观念,才属于时代精神。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那些先进的,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文明意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接受;一切脱离人民,不被人民群众所认同、接纳的精神意识,一定是落后、腐朽、没有生命力的。时代精神是人民群众立足时代发展的潮头,进行创造性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崭新精神意识,也是人民群众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赋予以往曾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意识以新内涵、新形式,使其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精神元素。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时代精神一定是新颖的、先进的、文明的,是人民性与进步性的有机统一。其三,时代精神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内容、交往空间的世界性特征也日趋明显。正如马克思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6]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且加深了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方向。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也共同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世界责任,使得处于同一世界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时代精神在人类的层面也具有诸多相通性和一致性。我们说,时代精神不是抽象的、孤立的精神存在,它是处于同一世界的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依据同一时代的诸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中蕴含共同思想意识或共同精神现象抽象、概括形成的精神意识。也正是由于这种共同性、稳定性、规律性的存在,使得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时代精神拥有了诸多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特征。因此,直面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担负人类共同的世界责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思想理念也就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时代精神中的共有精神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任何国家、民族的时代精神都应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世界性是时代精神的基本属性。然而,无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如何迅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如何密切,不同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统、民族品格、民族习俗以及民族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是不可能被完全消融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即便是在同一世界同一历史时期创造的时代精神,也会由于各自国家、民族的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相同而各不相同。时代精神的生产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国民以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立足点,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不断为其增添新的时代性和世界性内涵,使自身更加形象、清晰、具体的过程。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可能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能体现民族自豪。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时代精神。唯有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时代精神,才可能更好地展现其世界性风采,失却了民族性,也就无所谓世界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时代精神的生产既是对民族精神的重新审视过程,也是对优秀异质文化的整合吸纳,且不断为我所用的过程。时代精神的形成应是一个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的过程。不同国家、民族的时代精神既要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考虑各自国家、民族的具体实际,体现各自国家、民族的精神特质,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二马克思指出,时代精神是时代主题的集中体现,只有那些能够“左右时代一切人”的最普遍、最本质问题,才能成为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精神的关注对象。他说:“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当今中国社会,能够“左右时代一切人的最本质、最普遍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决定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深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熔铸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时代展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富于进取的民族品格与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新时期深入推进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工程必须与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相呼应,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相契合,把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铸魂育人的有效路径、思想基础和精神归宿。首先,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 “铸魂”任务的有效路径。一个失去灵魂的民族,一定是濒临灭亡的民族;一个失去政治灵魂的党组织,必然是软弱涣散的组织;一个丢失灵魂的共产党员,极易走向腐败堕落的人生歧途。因此,铸育灵魂是新时期铸魂育人工程的精神基础和思想前提。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党员、群众的灵魂铸育工作,并始终将其视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早在延安根据地时期,毛主席就曾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8]邓小平同志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并强调灵魂工程师应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9]习总书记也明确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0]几代领导人的经典论述,深刻反映了灵魂铸育之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意义。然而,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厚福祉的同时,也使市场经济唯利是图、追逐利益最大化等负面因素,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侵蚀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致使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失去辨别和认识能力,有的随声附和,有的则倾心追随,还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习总书记提出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他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1]的确,铸育灵魂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基础。铸育灵魂的根本在于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12]“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13]然而,任何崇高理想、坚定信仰都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长期细致的教化、培育;这一方面源自教育者的灌输、教育,另一方面也源于理论本身的魅力,即理论的学理性、科学性。在铸育灵魂中,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过程中,以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胆识和勇气,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内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理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这是因为,唯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学理性和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解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遭遇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困境,才能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和说明,才能吸引、感召人们追随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使教育者更自信,受教育者更信服。其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完成 “育人”使命的精神归宿。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民族品格、精神面貌、社会风尚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也是激发中国人民的精神活力以及中国社会创造力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场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只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将这项事业不断推向深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同样,我们也应该让创新贯穿铸魂育人的全过程,让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是否拥有或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兴旺程度和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应是铸魂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主张有灵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并不意味着“有灵魂”是人才培育的全部,而是强调灵魂之于人才培育的支配和统帅作用。“铸魂育人”是个有机统一体。其中,铸魂是根本、前提,育人是目的、归宿。铸魂之目的在于育人。如果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人才培育的思想前提和精神保障的话,那么,创新则是人才培养的本质。因此,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工程中所育之才应是既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能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在培育人才中,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具有突破陈规陋习,从不符合实际、不符合规律的、旧的、错误的思想观念或行为规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觉意识,树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和能力,在改革创新中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改革创新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做改革创新的积极践履者。第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进铸魂育人伟大工程的精神基础。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时代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例如,毛主席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14]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强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需要发扬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15]。他还提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6]毛泽东、邓小平所倡导的革命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生动地体现在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每一步社会实践中,并逐步转化升华形成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击自然灾害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奥运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的“为国争光、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中国航天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中国各行各业劳动模范身上彰显的“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等。尽管这些精神提出的历史时期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但它们的精神内核、价值取向却有着高度的相通性、一致性,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些精神是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主流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也是新时期积极推进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工程,培育新一代“四有”新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因为,新时期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在于,铸就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人格的,能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代新人。而所有这些精神品质我们都可以在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中找到真实而生动的体现和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了铸魂育人的精神内核。在铸魂育人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进行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工程创新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铸魂育人工程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努力为国家、人民培育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底蕴,心系国家,情系民族,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富于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孕育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引领着中国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期深入推进社会主义铸魂育人工程也应以顺应时代潮流、彰显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完成时代使命为己任,将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铸魂育人工程的全过程。以时代精神铸魂育人,乃时代召唤!(责任编辑:黄扬琦)注释:[1]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09-110页.[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卷,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5页.[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290页.[8]《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页.[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9-160页.[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59页.[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0页.[13]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23页.[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0-801页.[1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8页.[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文章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6期)